2013年东北三省四市教研协作体等值诊断联合考试
2013年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测试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一生以维护、恢复“周礼”为己任,他的各项政治主张都是从这一总目标出发而 提出的。明“夷狄”、“诸夏”之别,就是其中之一。孔子这方面的言论虽不多,却牵涉到“民族意识自觉”的大问题,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周礼”成为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之后,其作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的总称的意义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的 势力范围。在当时,用不用“周礼”,已成为区分“夷狄”与“诸夏”的主要标志。如楚是南方大国,文化发展程度并不低于周族的姬姓各国,只因为不用“周礼”,而被“诸夏”视为“蛮 夷齐桓公建立霸业时,还专门以“包茅不贡”为借口对楚进行讨伐。可见,“周礼”在区 分“夷狄”与“诸夏”时的重要意义。由于当时在“夷狄”与“诸夏”之间还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争,这种区分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西周到春秋末,尽管华夏族在黄河中下游 地区已居主导地位,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如“王畿”附 近就有伊雒之戎、陆浑之戎。诸侯大国卫国在卫懿公时,和邢国一起被狄人“残破”。救 卫存邢、南伐荆楚、北伐山戎,是管仲辅佐齐桓公所建立的重要霸业。所以,尽管孔子 对管仲僭越违礼颇为不满,但对其“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十分称许,说:“微管 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觉察到当时民族斗争的严重性,从维护周礼到自觉维护“诸 夏”的团结统一,充分肯定管仲这方面的功绩,这说明孔子自觉地把维护民族利益作为第 一位的大义,把管仲的贡献提到了“如其仁”的高度。比起“民族大义”来,管仲在其他方面的不足,在孔子看来,都是可以原谅的。这可以说是最早的体现了某种朦胧状态的民族 意识的自觉,这种民族意识的自觉的继承和发扬,就成为一种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几千年来綿延不绝,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它的出现应当说与孔子所开始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
关于区别“诸夏”与“夷狄”,孔子还有一段议论,即“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意思是说,“夷狄”虽“有君”,却不行“周礼”,君臣上下的名分有等于无;而“诸夏”哪怕无 君,但君臣的等级秩序照样存在。可见孔子以明“夷狄”“诸夏”之别表现出来的朦胧的“民族意识”的自觉不是孤立的,而是和他的君臣等级观念纠缠在一起的,因此决不能给以过 高的、违反历史真实的估计。
孔子的明“夷狄”、“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到秦汉以后逐渐以“明华夷之辨”的命题为历代儒家所继承和发扬。积极方面,每当民族危亡之际,总有一批民族英雄以此为思想 武器和精神支柱,挺身而出,伸张民族大义。消极方面,也总有人以此为借口,对内欺 压少数民族,变成大汉族主义;对外则以天朝大国自居,流于狭隘的民族主义。
1. 下列对“明‘夷狄’、‘诸夏’之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明“夷狄”、“诸夏”之别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之一,是在维护、恢复“周礼”这一 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B. 明“夷狄”、“诸夏”之别的主要标志是周礼,它当时适用于周族内部的同时已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
C. 明“夷狄”、“诸夏”之别表现出的强烈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是和君臣等级观念 纠缠在一起的,并不孤立存在。
D. 明“夷狄”、“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在秦汉后以“明华夷之辨”的命题被继承和 发扬,其历史作用具有二重性。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作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总称的“周礼”,是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 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
B. 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使得“夷狄”、“诸夏”的矛盾一直存在并愈演愈 烈,最终导致民族战争爆发。
C. 孔子对管仲僭越违礼的行为颇为不满,但对其“一匡天下”的成就表示称许,这体现了孔子民族意识的自觉。
D.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从未中断,这文明史上的奇迹与始于孔子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
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待周礼,诸侯国有的拒之不用,有的将其作为称霸的借口,表明周礼的权威性 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动摇。
B. 周王朝时“夷狄”、“诺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争,孔子区分二者有自觉维护“诸夏”团结统一的考虑。
C. 民族意识自觉的继承和发扬形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民族危亡之际表现为一批民 族英雄为民族大义挺身而出。
D. 明夷夏之别这一主张在历史上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 还应当辩证的看待这一主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苏缄,字宣甫,泉州晋江人。举进士,调广州南海主簿。州领蕃舶,每商至,则择官阅实其赀,商皆豪家大姓,习以客礼见主者,缄以选往,商樊氏辄升阶就席,缄诘而 杖之。樊诉于州,州召责缄,缄曰:“主簿虽卑,邑官也,商虽富,部民也,邑官杖部民, 有何不可?”州不能结。再调阳武尉,剧盗李囊橐于民,贼曹莫能捕。缄访得其处,萃众 大索,火旁舍以迫之,李从中逸出。缄驰马逐,斩其首送府。府尹贾昌朝惊曰:“儒者乃尔轻生邪! ’’
交阯谋入寇,以缄为皇城使知邕州。缄伺得实,致书于刘鼻,弈不听,反移文责缄沮议,令勿得辄言。八年,蛮遂入寇,众号八万。缄闻其至,阅州兵得二千八百,召僚吏与郡人之材者,授以方略,勒部队,使分地自守。民惊震四出,缄悉出官帑及私藏示之曰:“吾兵械既具,蓄聚不乏,今贼已薄城,宜固守以迟外援。若一人举足,则群心摇 矣,幸听吾言,敢越佚则孥戮汝。”有大校翟绩潜出,斩以徇,由是上下胁息。缄子子元为桂州司户,因公事携妻子来省,欲还而寇至。缄念人不可户晓,必以郡守家出城,乃独遣子元,留其妻子。
邕既受围,缄昼夜行劳士卒,发神臂弓射贼,所殪甚众。缄初求救于刘弈,养遣将张守节救之,猝遇城,不及阵,举军皆覆。蛮获北军,知其善攻城,啖以利,使为云梯,又为攻濠洞子,蒙以华布,缄悉焚之。蛮计已穷,将引去,而知外援不至,或教贼囊土傅城者,顷刻高数丈,蚁附而登,城遂陷。缄犹领伤卒驰骑战愈厉,而力不敌,乃 曰:“吾义不死贼手。”亟还州治,杀其家三十六人,藏于坎纵火自焚。邕被围四十二 日,粮尽泉涸,人相枕藉以死,然讫无一叛者。
(选自《宋史.苏缄列传》,有删节)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缄伺得实 伺:探察
B. 敢越佚则孥戮汝 孥:奴隶
C. 啖以利,使为云梯 啖:引诱
D. 然讫无一叛者 讫:最终
5.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苏缄“忠勇”的一组是(3分)
①儒者乃尔轻生邪 ②授以方略,勒部队,使分地自守
③有大校翟绩潜出,斩以徇 ④缄犹领伤卒驰騎战愈厉
⑤杀其家三十六人,藏于坎,纵火自焚 ⑥人相枕藉以死,然讫无一叛者
A.①③⑥ B. ①④⑤⑤ C. ②③⑤ D.②④⑥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苏缄在负责核查商船货物期间,惩罚了轻慢无礼的商人,被州官召责却能义正词 严,坚持官民应有之礼,大杀富商们的傲慢之气。
B. 苏缄在敌我兵力悬殊、情势危急之时,能够临危不乱,安抚百姓,召集所属官员和郡中有才能的人,教给他们守城和打仗的方略。
C. 苏缄之子带着妻儿前来探亲,准备返回时遇上交阯军攻城,苏缄只遣儿子回桂林而留下了其他探亲的人员,以避免城中百姓误解。
D. 敌人将装土的袋子堆积在城墙外来攀爬攻城,苏缄用神臂弓射杀许多敌兵,又烧 毁敌人用来攻城的云梯等工具,使贼寇无计可施。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缄访得其处,萃众大索,火旁舍以迫之,李从中逸出。
(2) 吾兵械既具,蓄聚不乏,今賊已薄城,宜固守以迟外援。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张主簿草堂赋大雨①
元好问(金)
淅树蛙鸣告雨期,忽惊银箭四山飞。
长江大浪欲横溃,厚地高天如合围。
万里风云开伟观,百年②毛发凛余威。
长虹一出林光动,寂历村墟空落晖。
【注】①本诗写于正大五年戊子(1228年),金将领完颜彝在大昌原击败蒙古军。
②百年:代指人生,这里指诗人自己。
8. 请分析诗歌前两联描摹雨景的精妙之处。(6分)
9.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持节云中,_____________? __________,两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2)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怨灵修之浩荡兮,__________。(屈原《离骚》)
(3) __________,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如果两题均答,则按第三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S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四家书楼
谈歌
乾隆初年,保定读书风气渐盛,藏书风气空前。其中最有名声的藏书者是丁聚会,其次有郝伯力,王家惠,郑子森。四人从小一起长大,经常一起切磋,谈书论诗。四家人关系相处和睦,来来往往,应付唱酬,情感自然愈演愈深。丁家是保定城内藏书行里 首推的第一,丁聚会的父亲丁延祺卧病在床之后,长子丁聚会便接手了这些藏书。丁聚 会的同胞弟弟丁聚合,在北京做生意,据说生意很是红火……
这几年丁聚会一改深入简出的习性,开始出入酒楼茶肆,又常常去城中的赌坊逍遥。据说他总是不计输赢地豪赌。发展到后来他便举债进赌坊,郝伯力、郑子森、王家惠三 家都被丁聚会借过大笔银两,转眼两年过去,丁聚会已经债台高筑,至今也没有还贷的动静。三人深深叹息一向稳重持家的丁聚会如何走到这一步田地,商议既然劝解丁聚会 无效,也应与丁延旗老先生讲明白,让此事有个了结。
到了 丁宅,门人传话只请郝伯力进去。一个时辰后,郝伯力冷着一张脸,闷闷地讲, 丁延祺老人病得很重,有些神志不清了。三人商议求见丁聚会的妻子冯氏。冯氏木着一 张脸,一言不发,只是呆呆地听三人讲述。三人说过后,客厅一片沉默。三人好生无趣, 便起身告辞。
三人走在街上,郝伯力说道:“聚会败家,已成定局。我相信聚会是不会白白赖账的。 只要催得紧,他必定将藏书抵债。再说聚会的胞弟丁聚合,只在银子上看得要紧,诗书上却无一点儿兴趣。丁老人朝不保夕,聚会已经变得这样,又没有后人,丁家藏书到此缘分便是尽了。若是到了聚合手里,岂不是要尽其所有货与了书商吗?”
面对三人的讨债,丁聚会长叹道:“我往日待你们三个不薄,几十年的交情,.书友一 场,如此相逼,是否有些过分了? ”郝伯力冷笑道:“谁不知道聚会兄家中藏书万册有余,如何不以此抵账? ” 丁聚会怔了片刻,哀哀地说:“我今日就与你们做一个了断,拿我的 藏书抵账就是了。”说罢步子软软地向家中走去。
城中飘起了雪花,渐渐地越下越猛。清点书册,谈好价钱,打包装箱,搬上马车,三人各自引领着装满书籍的马车走了。车载很重,车轮转动得吃力,压迫得积雪痛苦地 作响。
这一夜丁延祺老人去世,两个时辰后丁聚会去世。
丁聚合匆匆赶回,他还带来一个姓李的书商,早已经将丁家的藏书讲好了价钱。丁聚合得知家中的藏书已经被丁聚会抵了债,气愤得说不出话来,书商也气急敗坏地索回了定金,泄气地走了。
郝伯力等三人吊唁后出了丁家,郑子森感慨万端说:“伯力兄,你催逼借贷,竟是为了保存那些藏书呀。”郝伯力叹道:“这是丁老人的一片苦心啊。那日我三人索债,丁老先生单独叮嘱我:逼迫聚会用藏书抵账。这些藏书丁家已经传了九代,他万不想被后人换了银子挥霍一空,他知道我等都是藏书之人,便要我等借着索债的口实收藏这些书继以传世,他唯恐你二人心慈面软迁就了聚会这才瞒过。”郝伯力接着郑重地说:“切记告诉自家后人,这些书传之后世,是我等的职责啊。”
丁聚合将宅子卖给了族人,分给冯氏一笔钱,让冯氏回娘家,便回北京了。郝伯力等三人为冯氏送别。冯氏取出三张银票,淡淡道:“这些银子,还望你们收回去。聚会生前叮嘱我,一定要将这些还给你们。”
三人张口结舌:“聚会兄的借贷,已经将藏书抵账了啊。”
冯氏摇摇头:“你们有所不知,这些年聚会从未大赌,他只是虚张声势,只为从你们 手里借贷银两。他三年前发现自己身有不治暗疾,公公当时也是人命危浅,他们父子都担心家中的藏书被聚合败了。思来想去,想把这藏书交与你们保存,又怕聚合从中作梗。 便想出一个借贷不还、以书抵债的办法。”
三人都怔住了,郝伯力仰天长叹:“聚会兄,你如此费尽心机,将这万余册藏书交付 于我们,真可谓至情至义的藏书圣人啊。我们岂敢稍有懈怠啊。”
第二天,三家便将藏书拢在了一起,一个月后,三家人出资在保定东大街盖了一栋阁楼,上面题的匾额是“四家书楼”。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小说通过读书人家藏书的故亊告诉我们:藏书对当事者是一件伟事,更是一件苦事,但却能够提升书的思想价值。
B. “城中飘起了雪花,渐渐地越下越猛”,“积雪痛苦地作响”,这两处描写生动地烘托了丁聚会内心的沉重与痛苦。
C. 小说对丁聚会形象的塑造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聚合卖书这一情节就是从正面衬托聚会的形象。
D. 小说围绕“这些藏书”,明写丁家忧书、保书、传书,暗写郝、郑、王三家借债、讨债、抵债,两条线索交织。
E. 小说塑造了旧时藏书家的群体形象,从一个角度展示了中华文化传承的艰辛历程,让我们感慨之余而肃然起敬。
(2)丁聚会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这篇小说多处使用伏笔,请举出两例并简要分析。(6分)
(4)有人提议将小说题目“四家书楼”改为“丁家书楼”,你认为是否合适?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多面剧宗范紫东
薛龙
八百里秦川,吼一声秦腔,梨园西北风过耳。秦腔以其“繁音激楚,热耳酸心”的艺 术风貌独树一帜。秦腔史上,群星汇聚,最为耀眼者即秦腔一代宗师范紫东。
范紫东以雄浑的史剧风格著称于世,被誉为“现代关汉卿”。他一生笔耕不辍,大小 戏总计69本,结集为《待雨楼戏曲》。生于乱世,范紫东以寸管之笔书写了时代风云的 变幻。其“史剧”代表作有写戚继光驱逐倭寇的《鸳鸯阵》、写秋瑾之英烈及郑紫纶女士之仇曰以提倡爱国精神的《秋风秋雨》等剧目。1915年,袁世凯承认“21条”,筹备称帝,革命成果几乎葬送之时,他编写《玉镜台》,借剧中人物之口大声疾呼“我中国得下了不治疾病,哪有个医国手痛下针砭”。
范紫东长期生活于社会下层,往来于市井剧场之间,生活阅历丰富,生活中随时留心学问,又熟悉舞台艺术规律,编起戏来能得心应手。范紫东一般上午八九点钟起床, 外出以牌取乐,之后回房写戏.他打腹稿的能力很强,许多戏都是一气呵成。一天早上, 将要排演的新戏稿在路边被偷走,到了戏社,范紫东才发现戏稿被偷,他马上根据记忆把戏稿重新写了出来。
抗战中期,日寇日夜空袭,不少名角不得已去外地搭班演戏,易俗社著名须生耿善民被兰州某剧团重金聘去,不料到兰州后,因种种原因耿失意返陕,要求重回易俗社。
当时不少剧社中人本着人才难得又值非常时期便同意接纳,唯独范紫东为维护易俗社章程坚决拒绝,同仁劝说,他断然回绝:“你们要易俗社之章程,还是要耿善民?如果硬要 耿善民,我范紫东就出易俗社! ”
范紫东出身乡村知识分子家庭,饱读经典,自小半耕半读。劳动之余,他坚持“三余’’ 读书,研究时势。所谓三余者,即夜者日之余,阴者晴之余,冬者岁之余也。近世以来, 西学东渐之风日盛,范紫东深感科学文化素养对民族振兴之重要性,吁呼“八股不废,则 中国不兴”。范紫东常向友人感叹:“读书人不务实学,即此一事,且不如商人,何以居 四民之首乎! ”
少年时代的范紫东跟随在礼泉、乾县开馆授业的父亲读书、学习.,耳濡目染之下也影响了他矢志教育的职业选择。1902年,陕西大旱,范紫东为生计以年仅九串钱的低酬为人课子,子承父业做了教书先生。从此,范紫东有钱了就去上学,没钱了就去教书。 前后七年,才于1908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宏道学堂。毕业后,范紫东被西安府学聘请为 理化教员,又应健本学堂王子端邀请,兼任该校语文教员,走上了一条教育救国之路。 1926年春,全城物资匮乏,范紫东为健本学堂师生及家人不致饿死,高筑债台,学校也被迫关张。偌大中国,竟不能有容范紫东一?长教桌之地,他精神失常,几近丧命.
范紫东一生迭经三世,朝代交替,国家动荡。他目睹列强入侵,国势日衰,为国家民族的前途夙夜忧叹。1910年,他加入同盟会,同党吴希真在乾县五峰山竖起讨袁旗帜,范紫东为之奋笔疾书讨袁檄文。
范紫东执教并主持的健本学堂,既是学校也是同盟会陕西分部的秘密联络机构,为当时亲袁一派把持的地方政府所怀疑。当时的陕西警察厅长送两个孩子入健本学堂学习,名曰求学,实为侦探,校外还安插两名密探严加监视。范紫东对此有所察觉,时时提防, 他发现厅长的儿子思想并不守旧,为可造之材,便竭力争取,二生得以被耳提面命、悉心指导,因此大受感动。当时,三育学校校长及民党19人同日被害,而革命党人往来健本学堂,未遇祸害,便是范紫东春风化雨的缘故。
1952年,范紫东以75岁高龄粉墨登场,出演《回荆州》里的诸葛亮一角,博得满堂喝彩。他不顾年事已高,为编纂《陵墓志》,实地勘察古迹,亲自步量灞桥与秦始皇陵,不想受寒感冒,引起肠胃病发作,自此抱病不起,经多方治疗无效,与世长辞,享年76 岁。
(选自《传记文学》,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文章开篇交代秦腔的特点和艺术地位,为范紫东的身份设定了特定的大背景,也肯定了他在这一领域突出的艺术成就。
B. 范紫东虽然因为生活在社会底层,形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经常晚睡晚起,打牌取乐,但仍然不忘坚持创作,笔耕不辍。
C. 陕西警察厅长送二子入健本学堂学习,本欲令其二人实施监视,但二子受范紫东人格魅力的影响,违背了父亲的心愿。
D. 75岁高龄出演《回荆州》里的诸葛亮一角仍然博得满堂彩,可见范紫东戏剧功力之深,更可见人们对范老的尊崇和爱戴。
E. 本文通过记述范紫东生平的典型事例及其从艺的艰难历程,让我们了解到了他多方面的突出成就及其独到的创作理论。.
(2)请简要分析范紫东的形象特点。(6分)
(3)“多面剧宗范紫东”的“多面”成就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分)
(4)范紫东剧作多反映现实,可谓“为人生而艺术”,这对你有什么启示?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II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河南义昌火桥爆炸坍塌,伤亡惨重。《河南日报》对事故成因、救援进展语焉不详,却大论特论领导行状,大篇幅表扬其行政举措。
B. 齐鲁石化储运厂对大功率机车实施人性化管理,一进入冬季,他们具体而微的御寒“关怀”,使机车始终处于良性的运转状态。
C. 天崩地裂之际,人民子弟兵不畏艰险去抢救生命,不辞辛劳运送物资,灾区群众对他们殚精竭虑参加抗震救灾充满感恩之情。
D. 丁学良上中学时,老师期望他能去哈佛大学读书。没想到一语成谶,他成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去哈佛大学读社会学的博士。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 奥巴马是美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位黑人总统,常常描绘为一名出身于贫寒草根的白手起家者,其实并不十分符合事实。
B. 长春自驾车友会是自驾者与搭乘者自发组织的自驾旅行团体,对他们而言,车不仅是玩乐的工具,也是重要的出行工具。
C. 作为“无厘头”电影的始祖和很有“头脑”的导演,周星驰能否胜任新一届广东政协委员,还在于认真履行委员的社会责任。
D. 面对国际经济形势的严峻挑战,花f7科学判断V果断决策,有效避免了在现代化 进程中因巨大的外部冲击而出现的大波折。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有舞台就做一个“好演员”,没有舞台就做一个“好观众”。_____,_____; _____,_____。同样,_____; _____。这不是消极的随遇而安,而是积极的顺势而为。
①将自己的潜能和优势发挥到极致,演奏出最精彩的人生乐章
②当自己能够站在理想的人生舞台上,一定要珍惜机会做“好演员”
③当自己在出演主角时要尽心尽力,充分施展才能,做到人生无悔
④懂得欣赏别人的表演,在反观自省中提升自我
⑤当自己不能站在理想的人生舞台上,也要沉下心来做“好观众”
⑥当自己在出演配角时也要尽职尽责,善于做好配合,做到无愧于心
A.②①⑤④③⑥ B.③①⑥④②⑤ C.⑤④②①⑥③ D.⑥④③①⑤②
16.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0字。(5分)
本报讯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主任李克强在主持召开食安委第五次全体会议时指出,食品安全是餐桌上的民生、餐桌上的经济。强化市场监管,食品应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目前食品监管领域仍存在职能交叉或职责不清的问题,既有重复监管,也有监管“盲点”。要建立监管的长效机制,必须整合部门监管职能,进一步统筹监管力量,该整合的要整合。加强监管并不替代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而是要确保“环环有监管、守土必有责”,做到“无缝对接”。
17.仿照画线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构成排比句,耍求续写的句子使用比拟的修辞手法。 (6分)
沉默是一种境界:在别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时,默默地读一本心爱的书,让清新的文字在脑海间低吟;__________; ________。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耍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墨鱼靠墨汁掩藏自己的身体,自己很得意,却不想渔民正根据它的这个特点,在大海中寻找墨色踩迹而捕捉墨鱼。墨鱼引以为傲的地方,却成了突祸的根源。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